——以广场雕塑为媒,解码福州山水人文的当代叙事
一、设计理念:从“州”字草书到榕城基因的立体转译
作为福州滨江市民广场(左海·光年PARK)的迎宾地标,“榕韵福生”雕塑以高16米的白色巨型体量,将福州的山水人文凝练为可触摸的城市符号。
文化溯源:雕塑以福州简称“州”的草书书法为原型,通过抽象化处理,形成三组向上生长的弧形结构,隐喻闽江潮涌与榕树气根共生的自然意象。
空间叙事:雕塑基座直径达12米,采用波浪形花岗岩铺装,与闽江水文形成视觉呼应;顶部“树冠”以参数化镂空网格交织,在光影下投射出榕叶纹理,实现昼夜景观的戏剧性转换。
二、技术突破:ETFE膜与智能灯光的跨界实验
作为福州首个应用ETFE膜材料的公共艺术装置,“榕韵福生”雕塑在材料与技术上实现多重创新:
轻量化结构:采用ETFE膜替代传统玻璃,自重降低60%,抗风压性能达国标1.5倍,同时实现85%透光率,使雕塑在日光下通透如云,夜间则化身巨型灯箱。
智能交互系统:内置3278个LED像素点,通过物联网中控平台,可随季节、节庆切换“春樱粉”“榕荫绿”“闽江蓝”等主题光效,并与广场音乐喷泉实现声光联动。
三、文化赋能:从城市家具到市民记忆的孵化器
雕塑不仅承载美学功能,更成为激活公共生活的“社交货币”:
空间引力:作为广场南入口的核心节点,雕塑半径50米范围内聚集了露天剧场、儿童乐园、露营草坪等高人气场景,日均吸引游客超8000人次。
IP衍生:以雕塑轮廓开发的“榕小州”文创IP,已推出AR明信片、数字藏品等产品,游客扫码即可解锁雕塑建造过程的3D动画纪录片。
四、行业影响:斩获GBE大奖的公共艺术范本
2024年,“榕韵福生”雕塑所在项目滨江市民广场荣获GBE商业与办公建筑大奖“最佳商业综合体奖”,其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三重启示:
生态友好:雕塑基座植入雨水回收系统,年节水可达1200吨;
文商融合:以艺术引流带动底层商业体客流量提升37%;
技术普惠:ETFE膜、BIM建模等技术经验已纳入《福建省公共艺术建设导则》。
内容标签:广场雕塑设计,城市公共艺术,ETFE膜结构,文化地标,福州滨江市民广场